成品人片a91观看入口824_精品伊园甸2024入口音响_国精产品满十八在线入口

集团公司网站>
首 页   公司概况   通知公告   新闻中心   产品与服务   党建与文化   政策信息   人力资源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重要新闻 > 正文
在潇湘大地擎起航天大旗
发布时间:2020-06-19

 

“湖南航天50年”主题宣传海报

 

 

潇湘洙泗,楚汉名城,如今的星城长沙越来越成为一个历史文化与科技工业并重的城市。2019年中国航天日,橘子洲头的绚烂烟花映射出航天产业的蓬勃发展;长沙国际新材料产业博览会上,“湖南造”的新材料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在这些盛会中,有一家航天企业频频亮相,展示着湖南航天产业发展的最新成果。这家企业便是航天系统的“湘军团”——中国航天科工所属湖南航天有限责任公司。高端装备制造行业领先、新型材料研发成果丰富、绿色环保产业欣欣向荣……很难想象,眼前生机勃勃的湖南航天原本是一家山沟里的三线军工企业。

 

这种蜕变,历经50年风风雨雨,源于几代人的自强不息。

 

两次末班车

 

 

湖南航天的前身——068基地,是航天系统三线建设中的最后一个基地。1970年6月18日,周恩来总理签发了“将七机部某研究院三线研制基地建在湖南省的隆回、洞口、邵阳县和新邵县的部分地区的决定”,标志着068基地正式诞生。

 

按照规划,068基地作为国家640工程的中流砥柱,将承担我国反导武器系统的研制生产,战略地位极为重要。

 

虽然搭上的是三线建设的末班车,但068基地的建设十分迅速。1970年底,068基地在湘西破土动工。“这是一项巨大的工程。那时全凭人的一双手、一把锄头。现在一辆推土机两天就能完成的工作,当时需要100个人忙活半个月。”原068基地副主任吕学明说。

 

1978年前后,几个主要厂相继完成建设,人才队伍配备齐整,北京和沈阳的援建单位已经计划整体搬过来。然而,国际形势的变化突然给068基地的发展按下了暂停键。

 

上世纪70年代后期,国际形势转好,我国国防战略发生转变,直接影响到当时的三线建设,068基地被列为了停缓建单位。

 

停缓建意味着国家划拨的基建费停了,还在“襁褓”中的068基地失去了唯一的经济来源。突如其来的变故让068基地人心惶惶,很多来支援的人纷纷回流,但更多的人选择了留下来,这其中就包括当时的7804厂厂长吕学明。

 

重整队伍之后,吕学明开始带领大家“自谋生路”。“没有军品任务了,那就利用厂里的设备和人才搞民品。我们厂原本是搞自动驾驶仪的,在控制方面有技术,所以我们就开始搞电机。”

 

此后,068基地其他厂所也积极响应基地号召,开始尝试开发民品。计算器、电子琴、电褥子……湘西大山里的航天人经过短暂的迷茫,开始自力更生、“找米下锅”,逐渐度过了那段最为艰苦的日子。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三线调迁拉开大幕,军工企业纷纷“走出大山”、回归城市。但068基地的调迁之路并不顺畅。

 

“一开始,068基地并不在国家的调迁名单里。基地通过各种途径努力争取,终于在名额快分完的时候,向国家争取到了调迁政策。”原068基地副主任周致汇回忆。

 

虽然争取到了政策,但不同于其他基地,国家对068基地的政策是“单给”,即只给政策、不给钱。后来争取到了一部分费用,却远远不够让所有干部职工搬离山沟。

 

“没有国家拨款,自筹资金也要全部搬迁”,068基地的决心很大。“本着‘穷搬迁’的理念,068基地上下一心、团结奋斗。搬迁过程中,我们把山沟里能带走的设备都带了,甚至门窗、井盖等能带的建材都带上了。”吕学明回忆。

 

从1989年到1993年,068基地把1万名职工和家属从山里搬迁至长沙市望城县天顶乡(现长沙市岳麓区)。虽然搭的是调迁的末班车,但068基地搬迁完成得最快,搬迁费用只花费了其他同等规模基地的三分之一。

 

就这样,遇上两次“末班车”的068基地,硬是凭借自强不息的精神,在艰难困苦中开启了一条新生之路。

 

从“零军品”到“一主两翼”

 

发展民品给了068基地短暂的繁荣。各个厂依托自身技术特点,开发出电机、金刚石压机、农用四轮车、地面接收站等民品,一时风头正劲。但在068基地领导班子看来,作为一家航天企业,没有军品就相当于没有根基。

 

要想进入军品领域,谈何容易?一开始,068基地利用自己的加工能力,承接了一部分型号电源、天线等零部件产品,但终归小打小闹、成不了气候。

 

1999年,航天两大集团成立,068基地牢牢抓住国防工业体制调整的机遇,开始在军品领域谋求更大布局。经过深入调研,068基地将目光锁定在了惯性测量组合上。

 

基地领导曾找到原七机部总师王希季咨询。王希季很认可这个方向,同时也给068基地打了“预防针”:惯组产品技术含量高,研发难度很大。

 

此后,作为068基地主抓科研工作的副主任,周致汇多次带队到二院、三院以及原066基地调研,得到了多方支持。这更加坚定了068基地进军惯组产品领域的决心。

 

没有设备、没有人才、没有经验,068基地进军惯组产业的路起步格外艰难。“我们在1999年成立了研发总体部,那个时候才8个人。先用了几个月时间请老师过来讲课,一点点学习,完全从零起步。”周致汇回忆。

 

潇湘子弟“吃的苦霸得蛮”的风格加上航天人“艰苦奋斗、自主创新”的精神,在068基地干部职工的身上得到了融合。面临重重困难,068基地一头扎进惯组研发领域,像“攻山头”似的,拿下一个又一个难题。

 

两年时间,068基地拿出了惯组原理样机;又用三年时间,样机落地,产品成形。2001年,068基地迎来大考,产品第一次随弹试验,结果大获成功。湖南造的惯组“一炮走红”。

 

加快试验推动产品定型、自筹资金进行设备改造、批量生产打开用户市场……068基地一鼓作气、乘胜追击。那一年,用户单位的军代表开始进驻068基地。

 

奋斗几十载,068基地终于圆了自己的“军品梦”。

 

此后,在导弹武器系统总体领域,“湘军团”的实力越来越不容小觑。基地坚持技术创新,率先研制出三自惯组,此后又紧跟技术前沿,研制出光纤惯组和激光惯组,逐渐成长为国内领先的装备提供商,在惯性技术领域引领了国内捷联惯组发展新方向。

 

2016年,湖南航天工业总公司成功改制为湖南航天有限责任公司(保留“068基地”军工代号),开始驶入发展快车道。

 

依托国家、湖南省、航天科工集团关于加快浮空器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湖南航天主动作为,进入浮空器装备领域,目前已发展形成了系留艇等四大体系产品,拥有中南地区规模最大的浮空器生产制造和试验基地。

 

经历了自力更生求发展,改革脱困求生存阶段的湖南航天,形成了浮空器、惯性导航、微波器件加工、磁性材料与器件等产品为主的产业布局。不过,在产业发展方面仍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产业基础薄弱,产业规模偏小;产业关联度不强,军民产业“小而散”;科技投入不足,新技术的产业化研究力量不强等等。

 

这一次,湖南航天将目光锁定在了新材料领域。

 

2015年,依托湖南省在新材料领域的区域优势,湖南航天联合长沙市政府,设立长沙新材料产业研究院,作为湖南航天新材料技术研发和产业孵化的平台企业。同时,剥离湖南航天三丰科工有限公司原有业务,将其重新定位为防护材料研制企业,并与国防科大合作,注入伪装网、重防腐涂料等新业务。2016年,湖南航天又联合宁乡市政府,新设湖南航天天麓新材料检测有限公司作为专业的新材料第三方检测机构。

 

经过几年的发展,湖南航天新材料板块产业布局和发展体系日益完善,形成了以新材料院为总体平台、多个前沿方向为牵引、若干家生产单位为支撑的发展格局,有了完善的集技术研发、企业孵化、产业转化、技术服务为一体的新材料产业生态圈。在结构功能材料领域,高性能镁合金、铝合金等产品应用于航天以及新一代武器装备,热塑性聚酰亚胺工程塑料已具备产业化,实现进口替代;在电磁功能材料领域,拥有中国驰名商标“航天磁”,其高性能永磁材料及器件远销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20多家世界五百强企业的优秀供应商;在复合功能、特种防护材料领域,高性能防护涂料、自固化绝缘防护材料等为代表的特种防护材料,已形成产业化,在军用及民用领域得到批量应用;在材料检测领域,拥有国家新材料测试评价平台(区域中心)以及全汇测检测云平台,第三方测试评价资质齐全,具备材料、化学、食品工程、药学等多个领域的专业检测能力;在前沿材料领域,湖南航天承担了材料基因组等多个国家专项研制任务,为航天科工新材料产业发展和新一代武器装备研制、产业升级转型提供了重要支撑。

 

2019年,湖南航天还通过内引外联,进行领域拓展。在集团公司支持下,成功并购中山新高电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实现了光电功能材料领域的拓展,并成功开发5G高频挠性覆铜板基材等产品,打破外资垄断,在挠性覆铜板行业排名内资企业前列,为保障国内5G产品供应链安全作出积极贡献。

 

与此同时,湖南航天收购凯天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大力发展环境综合治理产业。由此,湖南航天“一主两翼”的产业布局正式形成。

 

湖南航天党委书记、董事长唐应伟介绍,“十三五”期间,在“一主两翼”的支撑下,湖南航天的发展不断提速,营业规模和利润总额保持年均30%以上复合增长,年产值从十几亿元一路突飞猛进,2019年成功突破50亿元大关。

 

改革尖兵

 

湖南航天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杨运斌是跟随068基地从山沟里来到长沙的航天子弟。在见证了湖南航天几十年发展之后,他认为湖南航天最可贵的精神就是敢于改革。这种刻进骨子里的品质,支撑着湖南航天不断蜕变、发展。“湖南航天起点低、基础薄,但是一直是改革的尖兵,并且在改革中不断转型升级,实现了快速发展。”杨运斌说。

 

在所有改革中,混合所有制改革是湖南航天目前迈出的最为果敢的一步。

 

在国有企业改革持续深化背景下,混合所有制改革成为国企改革的重要突破口。2017年4月,湖南航天成为国家发改委公布的第一家军工二级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单位,进入到国家国资委“双百行动”名录。这是湖南航天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要求的重要举措,也是湖南航天在新时代谋求更大发展的自我驱动。

 

2019年12月10日,湖南航天完成混改引资引战阶段全部工作。本次增资扩股,湖南航天共引入4家战略投资者,共募集资金18.37亿元,步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体制机制的创新,让湖南航天在现代企业的发展道路上“奔跑起来”,僵化的体制被充满活力的新制度所代替,骨干员工持股计划便是典型案例。

 

“目前,湖南航天骨干员工持股方案已高票通过职工代表大会的审议,首期员工持股计划正在实施。骨干员工持股后,将与公司实现深层捆绑,收益共享,风险共担,进一步激发员工活力。”唐应伟介绍道。

 

除了体制机制,湖南航天的改革还在各个领域进行着。其中,数字化转型逐渐让这家老牌企业焕发出新生机。按照集团公司党组关于“一云五网N平台M应用”系列部署要求,湖南航天全面加强智慧企业建设,加快企业数字化转型,实现“一企一平台”全覆盖,构建“线上与线下相配套”产业发展模式,全面推动制造智能化建设,为建设新业态打基础。

 

在7801所,惯组产品智能测试线已经搭建完毕,自动化、智能化的装备逐步将人力解放;在诚远公司,数控铣智能制造单元具备了24小时连续加工能力,使得操作人员减少50%以上,产能提升了2-3倍;在湖南航天新材料院,表面处理“四个两”示范生产线的建设,实现了生产管理数字化、生产过程自动化、在线监测便捷化;在天麓公司,“互联网+检测”平台“全汇测”正为用户提供平台门户、知识中介、软件技术三大类型线上服务……“线上与线下相配套”产业发展模式,大大拓展了湖南航天的发展空间。

 

 

 

变与不变

 

谈起如今的湖南航天,每个人都在感慨“变化太大了”。

 

集团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高红卫对湖南航天近几年快速发展给予了高度肯定,认为湖南航天正在由集团公司“第三梯队”稳步向“第二梯队”迈进。这对一直在集团排名后列的湖南航天来说,无疑是一种莫大的肯定和鼓励。

 

在唐应伟看来,干部职工精气神的变化最让他感到欣慰。“以前,集团公司级的评比,湖南航天根本不敢去想争个前几名。现在,干部职工创优争先的信心变得越来越足,干事创业的氛围也越来越浓厚。这是公司发展带给干部职工的底气,也是公司后续发展的澎湃动力。”

 

让杨运斌感到最高兴的变化是湖南航天的人才队伍变得“羽翼丰满”起来。“以前的068基地,博士几乎没有,硕士研究生也屈指可数。而现在,湖南航天的专业技术人才占比50%以上,拥有湖南省‘百人计划’专家2人,博士56人,硕士500余人,专业技术人员1700余人,近百位专家、技能人才获得中信航天防务奖、国务院特殊津贴、中国航天基金奖等荣誉。这些人才就是我们后续发展的根基。”

 

在老领导吕学明和周致汇看来,湖南航天的各个领域都在发生着可喜的变化,不断扩大的产业园区、先进智能的生产线、增长迅速的产业规模……这所有的一切都让老领导们感到自豪和骄傲。

 

然而,在他们看来,从昔日山沟里的068基地到今时梅溪湖畔的湖南航天,从来自五湖四海的第一代创业者到如今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有些东西一直未曾改变,以后也不能改变,那就是自强不息的精神。

 

“湖南航天发展到今天,很不容易,在历史的大潮中几度沉浮。那种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需要不断传承下去,这是湖南航天的魂。”周致汇说。

 

千军万马建三线,项目下马停缓建;调整搬迁求生存,改革攻坚图发展。如今,历经半个世纪风风雨雨的湖南航天站在了新的发展起点上,正朝着“航天装备骨干企业、国内新材料领先企业、环境综合治理龙头企业”发展目标昂首迈进。

 


[关闭]  [打印]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版权所有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67351号
制作单位:湖南航天有限责任公司
社会| 彰武县| 龙游县| 美姑县| 兰考县| 海阳市| 壶关县| 义马市| 开鲁县| 彰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