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全面质量管理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完善,已经成为了各类组织高质量发展和实现卓越绩效的一套系统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得到了全世界的公认。中国质量协会自成立以来,在中国企业实践全面质量管理的道路上一路领航,一路陪伴,既见证了我国政府不遗余力地推进全面质量管理在中国实施的坚定决心和多重举措,也目睹了众多企业在实践全面质量管理过程中的探索和成就。值此2022年全国“质量月”之际,编者将全面质量管理在我国40多年的发展历程梳理呈现给大家,希望以此能为社会各界更好地了解全面质量管理提供帮助与参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质量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保障。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每一次质量领域变革创新都促进了生产技术进步、增进了人民生活品质。中国致力于质量提升行动,提高质量标准,加强全面质量管理,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国愿同世界各国一道,加强质量国际合作,共同促进质量变革创新、推进质量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推动全球经济发展、创造人类美好未来作出贡献。 9月1日,2022年全国“质量月”活动拉开帷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出重要批示。批示指出:质量是立业之本、强国之基,事关民生福祉。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牢固树立质量第一意识,推动经济发展不断提高质量效益。要加强政策引导,深入推进全面质量管理,优化产业链供应链质量管理。引导企业弘扬工匠精神,落实主体责任,走以质量取胜的路子,着力依靠创新推进质量攻关,打造集质量、标准、技术、品牌等于一体的高品质产品和服务,在市场竞争中锻就中国质量、培育中国精品。要聚焦民生关切,创新监管方式,坚持对质量安全问题“零容忍”,开展质量惠民行动,更好满足人民群众需求。要提升服务效能,广泛开展质量管理等技术服务,助力企业不断增强质量发展能力。各方面共同努力,深入实施质量强国战略,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国家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20世纪70年代末期,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一个当时被世界热议的、创造了日本经济奇迹的方法——全面质量管理被引进中国。历经40多年风雨,从局部学习、模仿到系统实践、创新,全面质量管理就像大树的种子,在中国逐步落地生根,渐至枝繁叶茂,且随着高质量发展时代的到来,呈现出越来越蓬勃的生命力……回顾40余年的实践推进历程,可以发现,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国内外背景与市场环境下,基于不同的驱动力,全面质量管理在企业实践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有着不一样的关注重点。 引进推广期(1979—1988):政府主导,计划推进,唤醒质量意识 1978年10月31日至12月5日,以袁宝华为团长的原国家经委代表团应邀赴日本考察日本工业企业管理。代表团站在世界的坐标系和中日文化对比的场景中,有了直观而强烈的感受,其中质量方面的对比,更是让中国经济界人士感受到巨大差距:日本产品一扫“东洋货”质量低劣的形象,行销欧美国家,成为“高质量”的代名词;而国产电视机被消费者戏谑为“多瑙河之波”“看不见的战线”;砖厂生产的红砖,像食品店里的桃酥一样脆,食品厂生产的桃酥,却像砖头一样硬…… 日本的全面质量管理之所以成为中国质量提升的一个参照系,与那个时代“日本的崛起”的全球经济话题有关。从家电、手表、照相机、汽车到半导体,日本产品风靡一时,日本产品也成为高质量的代名词,通过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日本用了20年左右的时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随着1979年1月邓小平出访美国、2月出访日本,日本经济崛起、质量振兴热度升温,“全面质量管理”话题受到关注。原国家经委主任袁宝华等提出的引进包括全面质量管理在内的国外先进管理理念和方法的大胆设想变成了执行方案,组织工人质量管理小组、开展“质量月”活动也从提议变成了现实。 1978年8月,日本著名质量管理专家、东京大学名誉教授石川馨率团访问中国,介绍日本的质量管理模式,并对中国质量工作提出10余条建议。同年,一机部在南京电瓷厂举办质量管理培训班,国家经委确定北京内燃机总厂、北京清河毛纺织厂为全面质量管理试点企业,标志着质量管理活动迈出全员参与的第一步。我国质量管理专家刘源张教授应北京清河毛纺织厂之邀,指导全面质量管理试点;1979年8月召开的全国第一次质量管理小组代表会议和中国质量管理协会成立也成了我国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的标志。 此时,处于计划经济时代的全面质量管理引进推广期,在政府的主导下,我国积极引进全面质量管理的方法和技术,通过 QC小组活动、全面质量管理知识普及教育和全面质量管理达标检查活动在企业中大力推广。1980年,国家经委颁发《工业企业全面质量管理暂行办法》。该办法发布后,中国质协会同国家经委组织质量管理学者、专家和质量管理先进企业的领导同志,多次分赴全国各省、市进行全面质量管理巡回宣讲,直接参加培训的积极分子近5万人,形成了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骨干队伍。中国质协还在原国家经委、中国科协、中央电视台等单位支持下,连续6次(1980—1988)举办全面质量管理电视讲座,收看电视讲座的职工达2000万人次之众;各行业质协、各省、市质协也开展了相应的培训教育。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知识和实践方法在广大职工中得到了普及。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3000多万企业员工参加了全面质量管理知识培训考试,2000多万人取得了考试合格证书。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的大中型企业达到了 2043 家,这些企业发挥了很好的带头示范作用,也为我国质量管理工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这10年间,我国企业和社会对质量的认识和质量管理实践的深广度也在不断提高。1978年起“质量月”从无到有,1982年“国家质量管理奖”设立,1983年中国质协用户委员会成立。1987年,原国家经委文件提出“质量否决权”,1988年被写入国家标准。据不完全统计,至1986年6月底,我国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的企业达44000个。 在总结我国企业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经验的基础上,中国质协组织专家研究提出了中国式全面质量管理的定义,并将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要求概括为“三全(全员、全过程、全组织)一多样(多种多样的工具方法)”,即全面质量管理是一个需要组织全员参加、覆盖全过程活动、在全组织各有关职能和层次展开实施的管理,其实施过程中可以灵活应用多种多样有效的工具方法。 在政府主管部门的鼎力支持与中国质协的大力推动下,全面质量管理改变了人们既有的思想观念,打开了国人重新审视质量管理的一个窗口,也带给国内企业全新的管理思维与路径,无论是管理理念还是管理模式,随着全面质量管理的引入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普及提高期(1989—2000):市场推动,国际接轨,以质量求效益 1989—2000年初的10多年间,全面质量管理推广的两大主题是宣贯ISO 9000族标准和以用户为关注焦点,走质量效益型道路。这一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我国逐步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逐步开放的市场使得中国企业越来越多地了解和参与国际贸易,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需要提升市场竞争力,并且按国际通行办法办事,学习国际游戏规则,讲质量管理的“国际共同语言”。 90年代初,国家引进ISO 9000质量管理系列标准贯标认证机制,促进企业质量管理系统化、规范化并与国际接轨。1991年,中国第一张ISO 9001认证证书在深圳诞生,其后的10年间形成了质量管理体系贯标认证的热潮。中国质协是最早在中国普及质量管理体系概念的质量组织,也是我国第一批参与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贯标、认证的机构之一。据统计,截止2021年8月份,国内通过ISO 9001认证的企业超过68万家,经中质协质量保证中心认证的企业近万家,累计发放ISO 9001认证证书4万余张。 这一时期,质量不再只是完成诸如“产品合格率”“废品损失率”“一次交验合格率”之类的质量指标,增加了产品适用性、顾客感受以及产品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等指标。1996年中国质协与国家有关部门联合发出通知,推广用户满意质量观,实施用户满意工程。中国质协组织全国质协系统广泛开展质量培训、技术辅导、满意度测评等工作,每年召开“用户满意工程”推进大会,交流经验,对全国企业和广大员工树立用户满意的质量观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在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政府对质量也逐渐由主管负责向监管角色转变,质量管理体制进入相对稳定时期。1993 年出台《产品质量法》,1996年12月国务院印发《质量振兴纲要(1996―2010年)》,第一次对质量发展提出长远规划。企业以质取胜的意识不断提高。在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以质量求效益、以品种求发展的指导思想下,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质协积极参与,总结武汉钢铁集团公司实施质量效益型管理的经验,并向国务院报告推荐。国务院下发了在全国开展学习武钢走“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活动的通知,中国质协在全国组织了大范围的典型介绍和推广工作,并组织全国质协系统连续多年推选“质量效益型先进企业”,引导广大企业正确处理数量、质量、效益的关系等问题,强化以质量为中心的经营管理。人们对质量的认识,从单纯的现场管理功能向质量需要经营、质量带来效益方面深化。一大批企业从此加入争创质量效益型企业的行列,促进了全社会的财富积累。 这一阶段全面质量管理的大树日益壮大,全面质量管理的许多基本概念在全社会深入人心,比如“三全”“四个一切”“四个支柱”等。通过这些活动,大大地转变了人们的质量观念,让很多企业起死回生、扭亏为盈,也大大提升了企业质量管理水平。 实践深化期(2001—2008):全球视野,学习改进,提高综合竞争力 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其后的近10年里,中国经济更加开放,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成员。中国企业开始更多地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必须学习赶超一些世界级企业行之有效的质量管理模式和方法,如卓越绩效模式、六西格玛、精益管理、质量功能展开(QFD)、萃智(TRIZ)等,逐渐被中国企业了解和应用,加之政府有关部门和中国质协等质量组织的积极推动,先进质量方法的深化应用在中国企业中渐成热潮,企业的质量意识、改进意识不断增强,质量实践日益深化,质量水平快速提高。 这一阶段,中国质协启动新一轮全面质量管理知识普及教育,引进卓越绩效模式并设立“全国质量管理奖”,成立多个专业委员会,开展现场管理、信得过班组活动,每年举办“追求卓越大会”“质量技术大会”“全国用户满意工程推进大会”等;进行全国企业质量管理现状调查,报告并支持政府有关部门决策,倡导在全国企业中大力开展推广先进质量方法活动。2005年,中国质协设立质量技术奖。可以说,这一阶段最重要的事件是全国质量管理奖的启动。2001年中国质协在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的有关条款,正式启动了全国质量管理奖(2006年更名为“全国质量奖”)的评审工作。全国质量奖评审标准以卓越绩效模式为基础,对组织进行系统评价。组织通过申奖、实施卓越绩效模式而使管理各个方面得到系统梳理与提升,进而实现自我变革。 有了实施卓越绩效模式企业的示范引领,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上追求卓越的道路。实施卓越绩效模式,系统地导入六西格玛、精益等先进的质量技术、创新方法,标志着中国企业的质量理念和实践进一步深化,从单纯的关注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到关注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中国企业开始进入质量经营时代。 繁荣发展期(2010 年至今):转型升级,融合创新,向高质量迈进 2008年前后美欧相继发生经济危机,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重塑制造业竞争新优势。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企业不仅与国际接轨,还要独立面对技术飞速发展、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复杂环境的挑战,必须升级市场意识、顾客意识、环境意识、发展责任意识,建立前瞻性的理念和目标,创新的技术和文化。 在现代国际经济发展史上,质量在大国崛起中扮演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德、日、美等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在社会经济进入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解决发展速度的同时必须解决发展质量的问题,必须把质量摆在重要的战略位置来抓。因此,我国必须要走追求质量和效益、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道路,重塑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优势,从而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转型升级,成为这一阶段中国经济发展的主题。 这一时期,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质量,质量工作制度政策不断优化创新,为全面质量管理推广应用提供了更为适宜的温湿度。2012年1月,国务院印发《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2013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质量工作考核办法》。2014年7月,国务院启动首轮对各省级政府的质量工作考核。党的十九大指出,我国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要求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并明确提出建设质量强国。这些年,“质量强国”写入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和政府工作报告,写入“十四五”规划纲要,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推进高质量发展、建设质量强国的坚定决心,为我国质量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近10年来,我国质量提升工作也成效显著,产品质量、工程质量和服务质量水平明显提高,中国制造、中国服务、中国品牌逐步走向世界。越来越多“高精尖”产品的出现,促使质量控制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复杂,新的质量理念和方法层出不穷,给予企业变革管理、提升质量的不同营养元素,同时也催生了对于质量的更深层探索与研究。全面质量管理则从最初移植与培育阶段侧重产品合格性和检验把关,越来越变为以预防和改进质量为主的管理模式,从管理结果到管理过程因素,抓住主要矛盾,发动全员参与,并依靠科学管理理论、程序及方法使全过程都处于受控的状态。 伴随着中国企业质量管理实践不断深化的步伐,中国质协也逐步建立起满足企业实施全面质量管理、不断提高质量需要的全方位质量推进活动和专业服务体系。从推动企业追求卓越的全国质量奖,到引导企业有效应用先进质量方法的质量技术奖,到鼓励员工积极参与、现场不断改进的QC小组、信得过班组、现场管理评价服务,及至鼓励企业以市场为参照不断改进的用户满意工程、品牌故事大赛等,中国质协带领全国质协系统,通过论坛、培训、咨询、经验交流、参观考察、国际研修、用户满意度调查、标准制订、体系认证、人员能力评价、媒体宣传、图书出版等多种形式,为中国各类企业的质量提升提供服务。 这一阶段企业的主体作用更加突出,部分企业率先申请并获得国际奖项,另外,中国企业独特的创新实践经验、模式越来越多,企业管理成熟度不断提高并有部分达到国际领先。从学习、模仿到消化吸收、为我所用及至自主创新、贡献社会,是企业实践全面质量管理、管理提升的路径。很多优秀的中国企业在学习借鉴国际先进质量理念方法的探索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质量管理模式和方法,如中国航天的“质量问题双归零”管理方法,海尔的“日清日高”“人单合一”管理模式,格力T9“完美质量模式”,山东航空的“黄金三角”服务模式等,其中中国航天解决质量问题的管理模式已被发布为国际标准。这些只是众多在追求高质量道路上探索创新的中国企业的缩影,前进中的优秀中国企业撑起了中国质量的脊梁,也使全面质量管理这棵大树更加枝繁叶茂、健康茁壮! 2018年,长飞光纤光缆股份有限公司获得了EFQM全球卓越奖,海洋王照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为中国本土第一家获得日本戴明奖的企业。这两家分别于2017年、2009年摘得全国质量奖的企业,又同年拿下国人眼中“高不可攀”的国外质量奖,给众多追求卓越、深化全面质量管理的同行者展现了一个新选择。 这一时期的中国质协以国际化战略为引领,坚持多层次推进,加快人才培养、标准宣贯与实施等方面的国际质量互认,从而消除世界质量管理理念与技术的双重壁垒,真正打通全球质量管理的通路,从根本上推动全球质量管理事业的合作与共赢。近10年,通过交流质量经验和树立企业质量形象,更多“中国质量”的声音开始在国际质量舞台上传递。2017年11月29日全球卓越大会上,全球六大质量组织(中国质量协会、欧洲质量管理基金会、欧洲质量组织、亚洲质量网组织、美国质量学会和日本科学技术连盟)共同发出《全球卓越大会北京宣言》,发出呼吁:为应对和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各类组织要加强全面质量管理,提高质量标准,大力推进卓越绩效模式,重视质量和效益提升,以促进各国和地区经济发展。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企业的全球化业务经历了从“点”到“面”再到“立体”的过程,全球化管理模式也经历了从分散到集中到经济全球化的转变。质量管理体系也必然要支持整个企业的全球化业务运作。全面质量管理也在优化升级,越来越持续纵深推进、系统集成。 回首全面质量管理引入中国的40余年,我们的国家、我们的质量世界发生了太多变化。全面质量管理在中国的土壤中生根发芽、逐渐长成,一代代的质量人接棒,最终使其成长为枝繁叶茂、风雨如磐的参天大树。 走进新时代,质量与互联网融合,全面质量管理的大树长出了新枝和嫩叶,探路智能制造、问津工业4.0、深触大数据……身处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代背景之下,质量管理理念与方法的变革和质量生态创新,给质量提升和全面质量管理的发展深化带来了更多的想象空间。面对中国独特的发展环境和文化背景,在继续学习借鉴国际先进质量管理理念与方法的同时,中国社会上下也在不断思考与行动,共筑未来……(中国质量协会) |